Tuesday, May 5, 2015

耳部損傷及處理方法 (上)





耳朵的構造,主要分為三部分-外耳、中耳及內耳。外耳包括耳殼及耳道(即由耳孔至耳膜,而耳膜是外耳與中耳的分界線)。中耳則由耳膜至耳蝸外的鐙骨,內有不同組織,包括三塊聽小骨、面部神經線和耳咽管(通往鼻咽的管道,以平衡中耳壓力)。至於內耳,它是由耳蝸、三個半規管、內耳神經線及內耳管組成,內耳後方便是腦部位置。


耳殼是外耳最常受傷的部位。若受傷的情況屬於輕微(如皮膚輕微擦損等),傷者可自行用消毒藥水及消毒藥膏處理。可是,如情況嚴重時,例如被利器刺傷(如剪刀)或因撞擊而導致撕裂等,便應立即求醫。我們耳殼皮膚下緊貼著軟骨膜 (Perichondrium) 及軟骨 (Cartilage),因此當被割傷或撕裂時,往往會使軟骨暴露在外,若沒有及時處理而受到細菌感染,便會引致軟骨或軟骨膜發炎,嚴重者可令軟骨及耳殼變形,影響外觀。因此,當遇上述情況應立即求醫,醫生一般會於傷口縫針以避免細菌感染及發炎的情況發生。


耳殼如多次受到撞擊(Blunt Injury)亦會導致耳殼水腫(Seroma)或積聚瘀血(Haematoma)等情況,例如會見於職業拳擊手或欖球員身上。耳殼水腫是累積的,當耳受到撞擊時,水分便由血管慢慢滲出,日積月累耳朵位置會像水泡一樣的腫脹起來。由於它在慢性的情況下發生,所以患者通常不會感到痛楚。處理方法可用針筒抽走水腫。若再復發,可在其位置開小切口讓水分全部流出,隨後以繃帶按緊,再以外包紗布或縫上棉條固定於耳殼上,使它在壓力下不容易復發。


若耳內積聚瘀血,患者表面上是沒有明顯的損傷或裂開,但瘀血會即時從軟骨膜上的血管渗出,流到軟骨膜及軟骨之間,使周邊因而腫脹。它屬於急性情況,若不及時處理有機會導致發炎或令耳朵變形。治療方法跟內積水一樣,此外醫生亦會以抗生素避免患處發炎。





 資料來源:  信報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耳鼻喉專科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